记忆是阵阵花香
我们说好 谁都不能忘
很多年前的一个暑假,我在一个小县城里,对着舅舅的电视机看了几集《蓝色生死恋》。
剧中大片大片的田野,骑着自行车穿过陡坡的少年少女,时不时响起的“当当当当”的配乐(《爱的罗曼史》),还有俊熙长长的睫毛、温暖的笑容,恩熙善良的性格、委屈的眼泪……都给初入青春期的我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。
某个晚上,我在临睡前仍沉浸于剧情之中,心里被伤感情绪浸透,为电视中的人物和情节掉下了泪。那样的情况,应该是人生第一次。
可是在看完了几集《蓝色生死恋》之后,我遇到了一个“大问题”——播放这个电视剧的电视台“不见”了,任凭如何调台,都再也看不到俊熙和恩熙。为此我落寞了好几天。
再过了些日子,我又被父母安排到我姑姑家度假,姑姑住在南京。当时,我盼着能从大都市的电视上再看到《蓝色生死恋》,然而未果。好在,另一部剧及时地安慰了我。
另一部剧,是《薰衣草》。
以当时的眼光来看,《薰衣草》和《蓝色生死恋》简直太像了!
两个电视剧里的爱情,都萌生于年少时期;
两位小男主都是体贴入微的暖男,小女主则都过得挺坎坷;
两位男一的身边,总有执着的女二陪伴;
两位女一身后,总有痴情的男二跟随;
即便经过多年的分别,男一女一的感情依然十分牢固;
两个剧的画面都非常唯美,仿佛,连大自然也要给他们的爱情故事“神助攻”;
《薰衣草》与《蓝色生死恋》的基调也差不多,都挺悲伤;
还有,小时候的他们分开之原因,都是:男一随着有钱的家人去了米国……
《薰衣草》和《蓝色生死恋》太像,了却了我心头遗憾,加之它本身的情节也很打动我,我在年少时对《薰衣草》是很有好感的。
记得那个暑假,当我漫步在南京的大街上,会期待着自己喜欢的小镇男生突然出现于眼前。就像剧中的季晴川,会突然出现在梁以薰所在的城市一样。由此可见,我的“中毒”之深。
当年“中毒”的不止是我,还有南京的广大群众,这其中,包括着姑姑的女儿,即我的小表妹。
小表妹有天领着我去往了一个专门卖磁带的地方。在去的路上,她不断强调:“一定要帮我找有《花香》这首歌的磁带。”
可到了那里,我们才发现:哪里需要“找”?所有的磁带店里都在播放着《薰衣草》里的歌,周围的空气,好像都充满了“花香”的味道。
大约一年后,《薰衣草》的旋风刮到了我的家乡小镇。一时间里,街道上出现了许多薰衣草瓶(说是烂大街也不为过),也多了不少爱扎歪辫子的姑娘(梁以薰就是那些年我们眼中的时尚教母吧)……
此外,我们还开始在写给异性的信中,写些诸如“有些事有些人,停留在发生的那天不肯走”的句子。
这些记忆让我多年里笃定,《薰衣草》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好剧!
所以,前些天趁着闲着没事,就在某视频网站搜索了“薰衣草”,然后从它的第一集看到了最后一集。
这一看才发现,它竟然也不乏bug。而且,从弹幕上我了解到,有不少观众认为这个剧是“三观不正”的,男主太“渣”,女主太“茶”……
先跟大家说下该剧的bug——随便举个例子吧,女一梁以薰好像很爱淋水,而男二,酷似喜欢陪她一同淋水。
一个雨夜,梁以薰因买不到当红明星季晴川的演唱会门票进不了现场,居然不站到能避雨的建筑物大门口等待演唱会结束,硬要站到暴雨下等,然后男二心甘情愿地陪她淋雨,还给她披上了件不防水的外套。
淋了好久雨后,男二才想起去买把小伞遮雨。
发现难以等到季晴川后,他带着梁以薰离开,并把伞扔到了地上,就像伞不要钱一样。
而这把刚刚被扔的小伞,还恰巧被唱完演唱会的季晴川看见,从而注意到了女主的身影(你们真有缘呀……)。
而在梁以薰被女二maggie刺激后,第一反应居然是跑到喷水器旁边,仍由水打湿衣服。
不久,深情的男二也过来了……
当然,类似这样的小bug,是看惯了偶像剧的我们比较能理解的,是允许它们存在的。
但是,剧中最重要的感情线,竟让我在观看时多次忍不住也想吐槽。
季晴川,作为一名曾俘获我少女心的男子,对待感情的态度居然是优柔寡断、拖泥带水的。
与初恋梁以薰刚刚好上的时候,他没有与远在米国的maggie说分手;
当maggie千里迢迢地过来见他,他仍然不提分手,原因是见maggie那么开心,不忍让她伤心;
当季晴川的经纪人好意提醒:“打算告诉她(maggie)吗?”季的说辞是:“反正,迟早都会知道。”
后来,在他与梁以薰如胶似漆、难舍难分之时,却因以为maggie被某个男人“侵犯”(实际上并没有,这只是maggie撒的谎而已),而选择与前任复合。
完全搞不懂剧情为何要这样设置。是为了体现男一的负责任、会呵护人吗?
这些让我觉得,季晴川身上,有另一位“痴情渣男”——何书桓的影子。
再说说女一被诟病的原因吧。
她对待男二,态度也不够坚决,忽左忽右——和季晴川恋爱时,患重感冒的小童亲了她,她没有坚定拒绝;
被小童的表白深深感动后,她伸出了手,戴上了小童为她准备的戒指;
可是在季晴川回来找她时,她就忘掉了对小童的承诺,立马与季再次走到一起……
我估计啊,这位叫小童的男二心里,应该有着千疮百孔吧,都是被爱情给伤的。
不过,尽管如此,我还是不愿对男一和女一进行严苛的道德审判,也不愿给他们贴上难听的标签。
我想,一是受童年滤镜影响,不忍去破坏他们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。
二是因为,因年岁增长,我更能意识到剧中的动人之处,到底有多动人。
剧里的大多数人,都比较简单,几位与花为伴的姑娘都单纯无心机,讲起话来软软的,甜甜的。
而其中的爱情,虽不完美,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“情深意浓”——经历了时间考验,也经历了生死考验,却丝毫不动摇。
反观我们自己,我们有时候不堪一击,会因为一件小事,或某个缺点,轻易地放弃掉朋友、爱情,甚至会将某段自以为的“刻骨铭心”,弃如敝屣。
长大的过程,可能是一个“一路走,一路丢”的过程。久而久之,那些陪伴过我们同行的一些人,就不知去了哪里。
直到再回首,才会发现有些时光、有些人,其实很可贵,但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。
想到这些,我倾向于去原谅《薰衣草》长期的男女主的种种缺点。
更何况,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还明白,爱本来就是一种激烈的情愫。
这意味着它有一种属性——可能会把关系搞得过于复杂,过于沉重,过于黏稠,过于浓烈。
所以,就算男女主有时不那么专一(其实心灵上还是蛮专一的),又怎样呢?真的要因此,而忽略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质,把他们列为道德败坏之人吗?
我认为大可不必吧。我仍然愿意记住《薰衣草》带给我的所有美好感受。